以高清显示为主要阵地
彭华军先生认为,Apple Vision Pro 的上市对行业来说首先是一个提振信心的积极信号,高清路线成为行业共识,除了强调沉浸感,更强调清晰度,引领行业向高清显示和高性能交互的方向发展。同时,视频透视做到极致顺滑带来了一种跨越式体验。当然我们也看到人们对它的佩戴体验有一些诟病,对于产品的综合体验,人体工学始终是一项瓶颈要素。
关于对产业链的影响,他认为苹果的产品可能会推动行业向更高的技术标准发展,但目前市场体量还不够大,不足以引发大规模的芯片竞赛,也还没有看到有能一争高下的芯片厂商。从操作系统的角度来说,要达到苹果那样的空间计算效果,安卓系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芯片技术和市场决心。目前,安卓系统还没有下定决心,没有看到足够的市场潜力来做出大的投入。他预估,如果苹果的产品能够成功并定义新的市场方向,安卓系统可能会加大投入来加入竞争。未来可能会形成类似于 ios 和安卓的市场竞争,苹果占据相对高端市场,安卓占据相对大众市场,但具体情况还需要看后续的发展。
GOOVIS 是国内比较早进入这个行业的公司之一,公司成立 15 年,品牌推出大约 6 年,整体主攻方向是高清头显技术,彭华军先生认为在体验层面,极致的色彩、清晰度是更胜于沉浸感的需求,因此从一开始就专注于高清领域。与普遍追求沉浸感的 VR 设备有所不同,GOOVIS 的产品路线经历了从封闭式高性能头显——主要呈现内容以视频和游戏为主,到开放式体验头显的转变,即用户在使用时既可以看到虚拟显示也能感知外部环境,GOOVIS 将其命名为“悬镜式高清头显”(Art 系列)。提到这一产品的设计初衷,彭华军先生说,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设想过类似的产品,但直到 Art 做出来之后,发现应用场景比当初设想的还要广泛,反向带来了很多思考。
首先这个产品打破了高清大屏幕的一种移动性限制,但同时没有打破人们日常对于同时获取屏幕信息和环境信息的需求习惯。我们的生活、工作对移动性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的,那么就需要一个移动的高清显示器。当产品有了这样的属性之后,在很多行业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主动来合作最多的是医学领域,成为辅助医生手术的高清屏幕,提高手术的精度和效率。再比如摄影领域,高清悬屏成为了摄影师的取景器,让摄影更加自由。其实就是多了一个能随着人走的高清显示器,就产生了很多新的价值。
设备以不同状态创沉浸体验
提到当前 XR 设备的关键痛点,彭华军先生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佩戴舒适度、视觉清晰度和交互流畅性。他重点指出,其中佩戴舒适度和视觉清晰度是最关键的,如果这两个方面做得不好,就不太可能实现颠覆性的体验变化。这次大家对苹果 Vision Pro 的负面评价集中重量和佩戴舒适度。交互是 XR 设备的特别之处,但交互本身并不构成所有人向往使用的理由。不同于从 CRT 时代到平板显示的颠覆性的变化,XR 设备颠覆性的体验变化很难是由单一问题解决带来的,它往往是多个因素循序渐进的结果,需要取舍和平衡。目前国内的 XR 设备还是主要定位在头戴显示器,谈不上空间计算的高度。依托于手机作为算力终端,来解决网络、算力、AI 的问题,用头显来解决显示和交互问题,其中一个技术核心可能是怎么去掉连接线,包括电池和音视频传输的问题。
行业内现在还有许多人是观望的态度,希望等待一个更明确的市场信号。但彭华军先生认为,现在已经不是要再等待一个什么节点的阶段了,他认为至少在三年中不太存在一个所谓的行业节点,现在是要开始寻找真实应用场景的阶段,开始打造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产品。
关于如何定义未来的 XR 设备,彭华军先生认为,XR 设备首先是信息的显示设备,随着远程工作和在线教育的兴起,XR 技术在提供沉浸式体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望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重要桥梁。
新型 XR 设备的出现会改变大量的生活细节,作为一种新的可移动工具,带来大量新的终端感受。尤其是在娱乐和工作方式上,也就是“玩”和“用”的层面。最直观的是可玩的东西会变多,比如 VR 游戏、以及在家就能享受到媲美电影院的观影体验。而在“用”的层面来看,XR 设备会成为构建信息的生产力工具和远程交互的协作工具,极大提升社会效率和创造力。XR 设备也可能会成为内容的拍摄和创造工具,但这不是它的核心使用场景。XR 设备的核心在于提供新型的交互体验和更丰富的信息显示,从而创设一种沉浸式、互动性强的生活体验。而由于设备性能与佩戴的舒适度存在天然矛盾,特别是头戴设备天然对重量有限制,所以他判断 XR 设备也不会成为主机本身。未来的 XR 设备不会是一种统一形态,一定是多形态,会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出现各种形态的设备。
实现“亲密人机”需要理解与耐心
XR 内容生态与硬件体验紧密相关。尽管内容创造是无止境的,彭华军先生认为 XR 内容生态的发展目前看有两个门槛,一个是硬件终端的数量,另一个是用户对硬件的体验要足够好。终端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内容创作才会跟上,内容能不能被用户接受、哪些内容可以沉浸,都是需要考量的问题。同时,如果硬件体验不够好,用户很难持续使用,就会负面影响内容生产的持续性,导致内容生态难以发展。空间视频可能会带来新的体验,但也需要硬件的支持。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空间计算的终极形态,彭华军先生认为会是脑机接口,机器直接与大脑进行交互,不再需要更多终端,但这还相对遥远。目前,我们还是需要通过物理设备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未来的空间计算可能会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包括舒适度、易用性和直观性。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集成和隐蔽的交互方式,使得人机交互更加
自然和直观。
关于本书“亲密人机”的主题,他认为这代表一种认同和期望。“人机”更多是对机器提出的要求,还是以人为中心,意味着机器要更能够满足人的本性需求,从用户体验的多维度、多层次出发,从理性和感性出发进行设计,包括用户界面、交互方式。人机交互将变得更加自然无缝,机器和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需求和意图。而从物理层面来说,机器受发展规律的
物理限制,人对机器的演进也要有理解和耐心。